红外相机下的动物百态
时间: 2020-09-05浏览次数:
翻看10多年前的杂志,我们会发现,关于雪豹调查的文章中,很难找到野外环境下的雪豹照片,大多是用一些绵绵群山的照片来代替,因为始终相信雪豹就在群山雪峰之中······
猫科动物的栖息环境复杂偏僻,如雪豹,大都生活在西部的高山雪线附近。猫科动物的习性都比较隐秘,对人类活动也比较敏感。所以人要近距离见到猫科动物的概率很小,拍到野外照片的机会就更小了。
但是近几年,仿佛就是一夜之间,猫科动物的照片突然多了起来。照片中不仅有西藏珠峰和新疆的雪豹,还有太行山区的华北豹(金钱豹),以及亚洲金猫、豹猫等许多猫科动物。更刺激的是还看到了西藏墨脱的云豹照片,要知道,有几十年没有人见过活体的云豹。
这些丰富的野外猫科动物影像资料,就是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的。红外触发相机(我们简称红外相机)。就是将特制的相机安放在山林之中(例如捆绑与树干),利用红外感应温度变化来触动相机快门,实现拍摄。比如,当一只羊接近相机一定距离,体温带来环境温度变化,红外相机感应到了,自动启动快门,羊的照片就保存下来了。红外相机这样的工作原理,显示出明显的特点和优势:自动拍照、野外任何环境都可以放置、不分白天黑夜24小时值守,对环境要求小,只要电池够用,连续工作几个月妥妥的。
很显然,红外相机技术是野生动物调查研究的一个大事件。它解决了用别的传统调查方法人工调查强度大,难见动物野外活体等问题,能够轻松获得真实宝贵的影像和数据信息。因此,红外触发相机迅速成为动物学家开展野生动物调查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红外相机让我们获得野外世界野生动物影像变得容易。这一点也是划时代的。在没有红外相机之前,我们要获得野生状态动物的照片需依靠摄影师去野外拍摄。这种拍摄的困难显而易见。首先是人可以到达并且是可以稳定持相机的位置,要白天,气候都允许,然后,动物要在人等待的这个时间段在这个地点出现。想想看,这么多固定条件,我们获得一张野外动物照片的难度是多么大,而概率又多么小,至于丰富性那就更是奢求了。其实,有了这么多必需的限定,我们获得的野生动物的影像的真实性已经有折扣了。
而红外相机,让人工拍摄野外动物的诸多难题轻松化解。人能拍到的动物,总体上是对人以及周围声音气味等不很敏感,生活习性不很隐秘或者不是那么机警的动物,而自然界有一些动物极为敏感机警,获取这类动物的影像,红外相机就非常好用了。至于拍摄生活环境人迹罕至、主要在晨昏活动以及夜行性动物,红外相机更是无可替代的。
一直以来,红外相机还主要是用于拍摄温血动物里大中型动物,如鹿、豹、熊、野猪、狍子等这些重量体积到一定量的动物,近几年,也逐步用于对鸟类的监测研究,不过数量还是很少。
随着技术条件的不断进步,红外相机的成像质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拍摄的影像中,经常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甚至有震撼之感的照片。这些精彩照片,更多的是捕捉到了动物们一个个特别的动作、表情、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有的是在大自然一定时空下动物和环境形成的一个特殊的瞬间。他们是美的作品,撷取了动物之美、自然之美。或者说,它们呈现了大自然某些美的时空。北京大学王大军和李晟先生出版的《丛林之眼——红外触发相机十年》一书中描述了一个细节。很多猫科动物夜间的红外影像是一个注视镜头的形象——其中有不少是一个回望的姿态。而由于闪光灯的原因,它们的双眼闪着几种颜色的光芒,透着一股杀气,更强化了丛林王者的凶猛。原来,红外相机在启动和闪光拍照有一个短暂的延迟,启动的声音被这些猫科动物们听见,它们循声而望,正好闪光灯打亮、快门释放——一幅幅经典的猫科动物的影像就出现了。
红外相机的动物影像,把一个多彩的动物世界呈现给我们。远离我们人类生活的丛林里,并不是一个寂寂山野,而是一个喧嚣的世界。就像我们生活的一个个城市,丛林里也是各种动物组成的聚落。它们有白天工作的,也有夜晚活跃的,更有晨光暮色中忙忙碌碌的。它们也在为自己的追求努力着。